公共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教育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台由以下课程体系组成: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设时间

预备课程

IT实践基础

1

1学期(选修)

基础课程

大学计算机

2

1学期(必修)

大学计算机(提高班)

2

提高课程

(五选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

2

2学期(必修)

数据处理与管理

2

多媒体技术基础

2

数据管理与分析(师范生)

2

算法与程序设计(提高班)

2

拓展课程

计算机综合实践

1

3-6学期(必修)

 

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全校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得学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台的5个计算机课程学分,其中各门课程的安排如下:
1.
IT实践基础

本课程为信息技术方面零基础的学生开设,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一般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信息安全基础等,以适应后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需要。

本课程为1学分,教学以面授+网上视频+实践方式进行,共18学时。

课程相关网站地址:http://platform.ecnu.edu.cn/,然后选择课程”---“公共必修课”---“IT实践基础

2.《大学计算机》

本课程是新生入校后的第一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后续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处理与管理多媒体技术基础以及 计算机综合实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课程。本课程围绕计算机技术基础,融合计算思维概念,旨在培养学生对获取、存储、加工和应用信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相关行为规范,具备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有效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习惯与能力;作为计算机新意识教育,促使学生涉及信息学科领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开阔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思想和理念,即使面对复杂的信息社会环境,仍具有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课程性质
    面向全校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上开设, 2学分;
    授课时数:36学时;
    授课方式:计算机+投影;
    实践时数:36学时。

2)课程主要内容

计算及计算思维概述,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信息安全等。
3
.《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
    本课程作为各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面向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必修),建议非师范、理工科专业学生选择。本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与问题求解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素养,包括非常基础的模型化、抽象化、逻辑推演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科研、社会需要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拓宽专业生存空间,使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较长期地受益

1)课程性质
    面向全校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下开设, 2学分。
    授课时数:36学时;
    授课方式:计算机+投影;
    上机时数:36学时。

2)课程主要内容
    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结合程序设计语言Python,使学生得到计算思维方面的一定训练。
4
.《数据处理与管理》

本课程作为部分文科及商科专业第二学期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利用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存储、处理、应用和检索的基本素养,为未来从事诸如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决策支持、企业资源规划等等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1)课程性质
    面向全校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下开设, 2学分。
    授课时数:36学时;
    授课方式:计算机+投影;
    上机时数:36学时。

2)课程主要内容
    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存储、数据的组织与管理、Excel深入运用、数据库与文献检索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践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5.《多媒体技术基础》

本课程作为文科各专业第二学期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本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和水平,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拓宽专业生存空间,使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长期受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1)课程性质
    面向全校除计算机专业外的各专业学生(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下开设, 2学分。
    授课时数:36学时;
    授课方式:计算机+投影;
    上机时数:36学时。
2)课程主要内容
    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与应用领域、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影音处理技术、多媒体合成技术等。

6.《计算机综合实践》

     本课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利用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创作具有很强原创力并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作为各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的提高课程,安排在第3-6学期开设,学分1分,18学时。自己动手实践是本课程的特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对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免修资格说明

    凡是以往参加校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获得优秀奖以上的;2013年第一届海峡赛考试通过,同时获得PVQCBAP证书的同学,将相关证书电子版交给任课老师;以往参加校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成绩合格,并已经获得了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将相关证书电子版或复印件、参赛作品和免修申请表交给任课老师申请免修。

3)课程主要内容

   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设计和创作的实现,实验报告的撰写。